孤芳自赏,不如知己在旁:倾听粤博策展背后的历程
2017年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开展的展览活动精彩纷呈,成果斐然。为此,粤博于2018年1月4日—5日,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一场“2017年度临时展览策展心得交流会”,并邀请了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陈同乐、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全洪、广州艺术博物院原副院长陈滢作为点评专家对7个策展项目进行了点评。
2018交流会现场图
据悉,这不是粤博第一次开展该项交流会,早在2017年2月22日,就已成功举办“2016年度临时展览策展心得交流会”,当年与会人数近200人,包括广东省内外文博单位同行、高校研究人员以及对博物馆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并邀请了4位点评专家对10个策展项目进行了点评。
粤博芳香不自赏,以一种交流会的形式与社会互动,在诉说策展人初心的同时,倾听“知己”的点评与质疑,不为哗众取宠,只为那一颗颗策展人的孜孜不倦的初心。在流于形式的当下,多少给人一点清新之感。
一问一答间便有了交流,有了碰击,有了哪怕只有一点的火花……也就有了完整的意义。
这两年的交流会,会程都是以“汇报+点评+互动提问”模式进行,每位汇报人在限定时间内对自己策展项目进行全面阐述,之后会有一位点评专家对此作出评述,随后就进入互动提问环节,由在场的听众对其感兴趣的点进行提问,进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问答。
每位汇报人在其专属时间内会对自己的项目策展全过程进行适度的概括性论述,包括项目概况、做法经验、问题与缺陷等。其中筹备与开展阶段都会被汇报人作为主要内容予以阐述,例如内容策划、设计、布展、宣传推广、文创开发、相关教育活动、观众调查与评估等。
针对汇报人的概述内容以及该策展项目的基本资讯,专家组会有一名点评专家给予由表及里的适度点评。
在会场,策展人客观的总结与专家的精彩点评,还引发了现场观众的积极互动,对粤博的展览定位、项目遴选、观众调查、教育推广、文创开发、工程招标等等策展问题展开热烈探讨。
今年的交流会共有7个项目参加了交流,其中3个原创展、3个引进展、以及1个社会策展人项目。
1,“背着房子去旅行——贝类动物的世界”;
2,“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
3,“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
(拓展阅读:炎炎夏日何处去,粤博邀您啖荔枝)
1,“泰坦尼克文物精品展”;
2,“黄金时代——俄罗斯帝国珍品展”;
3,“穆夏与新艺术运动”。
(拓展阅读:1,博物馆教育再创新,泰坦尼克号戏剧带你重回1912;2,那些上海滩红极一时的月份牌广告画大家居然是受他的影响……,)
1,“青花瓷——科技文化贸易”。
(拓展阅读:博物馆首次对外公开招募策展人,最终花落谁家)
7个策展项目之间、原创展与引进展之间、社会策展人与博物馆策展人之间,通过交流会,有了更多横向的对话与经验互补。其中社会策展人项目的加入更是凸显粤博在策展人体制变革中的大胆尝试。
交流在不矜不伐中,带着策展人的理念,构筑起一座座桥梁,与公众直接面对面地推诚相见。交流会在表达与质疑间寻找着平衡,一个在策展理念与策展现实之间的平衡,一个在公众审美与策展诠释之间的平衡,一个规划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平衡……无论平衡点在哪,都是需要博物馆主动勇敢地走出来,接受馆外的“品头论足”;都需要博物馆主动开启一个个有意义的对话,在阐述中作答,在提问中回应,在总结中寻找下一个激发思维的闪光点。
对于粤博而言,临展策展人交流会也是初探,在总结去年的经验基础上,对今年的交流会做了细微调整。与去年相比,今年交流会的会程总时间由一天增加到一天半,策展人发言由20分钟增加到了30分钟,专家点评由10分钟增加到了15分钟,就连互动提问时间也由10分钟增加到了20分钟,而总参评项目却由10个精简到了7个。
在一增一减间,不难看出粤博人对此的坚持与改进。精选内容的同时,增加了策展人对项目更大的阐述空间,也扩充了专家与现场听众对各个项目的互动与理解,使得整个交流会更有实质的交流意义,而非流于形式。
近两年来,粤博临展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背后有一个依稀的影子,那就是独特的策展人模式。粤博策展人模式是对策展体制的一个大胆尝试,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与调整,形成一个初具特色的策展人模式,策展人评选向馆内所有职称中级以上的在职员工(所有部门,不只限于陈列展示中心)开放,策展主题不限,给予策展人最大的策展空间与思维维度。馆方大力鼓励有想法的馆员带着各自的方案参加进来,通过网络与馆内专家组评选,最终进入陈展委员会终审,而终审过后的方案就会成为粤博的正式开展项目,在经过一系列后续筹备与设计后,成为面向公众的又一个主题临展。
社会策展人招募评审现场
为了扩大策展人模式的影响力,2016年7月12日粤博发布“青花之约——广东省博物馆特展策展人招募计划”,开始了向社会公开招募展览策展人的首次尝试,经粤博陈展委员会综合初评,从诸多参选者中筛选出五名进入策展人终评评审,最终“幽兰青韵:从科技、文化、贸易看青花瓷——馆藏明清青花瓷器展”团队成为优胜者。
而就在2017年12月8日,该优胜策展项目完成了各项陈展工作,正式展示在公众面前。到如今项目组带着可喜的效果参加到今年的交流会,这体现了粤博对策展人模式改革的信心与坚持。(拓展阅读:博物馆首次对外公开招募策展人,最终花落谁家)
粤博策展人模式革新并没有止步于此,就在2018年1月9日,粤博向社会发布了2018“微展览”社会策展人招募。粤博计划从2018年起,连续五年推出“微展览”行动计划,全面向社会招募策展人,每年度选择并资助2-3个创意展览的实施。
所谓“微展览”,是指不求宏大的展示空间、无需大量的展品呈现,然而视角独特、创意无限的展览。粤博希望这些展览能够见微知著,通过您的创意与创新,让观众在历史、艺术和科学的氛围中发现美丽,收获知识。粤博以一种开发的态度,在尝试着逐渐靠近公众,同时让公众更主动地靠近自己。(拓展阅读:见微知著——广东省博物馆2018“微展览”社会策展人招募)
公众通常通过陈列来评价博物馆。除却固定陈列,临时的展览就成为公众对博物馆评价的不断变更的直接窗口。临展策展人也就成为最直接的博物馆面向公众的诠释者。如何诠释主题?如何表达策展愿景?如何展陈更有意义?如何贴近目标受众?如何……一系列的问题里面涉及到太多太多的考量与尝试,不是一个人或一组人在一个策展项目中都能完美体现的。策展过程是一个漫长的修改与再修改的循环,而其中的体验心得对每一个策展人而言都是一段宝贵的经历与体会。
交流会同时也是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走近博物馆、认识博物馆、理解博物馆的机会。质疑与倾听,在公众层面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认知动机,它们直接促使公众对博物馆产生主动性兴趣。也就是在那一问一答间,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那层灰暗在慢慢变得透亮,让双方逐渐开始能见到依稀的身影。回归策展为公众诠释的初心,赋予交流会更踏实的意义。
粤博交流会是策展人模式的一个重要延伸,为这些临展策展人提供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加入业界专家的辅助与公众群体的参与,为策展人提供更为全面的展后评估交流与咨询。藉由交流会上的多维度多角度碰撞,为上一年度的临时展览画上一个句号,同时为以后的临时展览拉开思维的广度。让策展人回溯自己的策展初心,这不是一种硬性的自省,而是一种温和的升华。
资料提供:广东省博物馆
图片来源广东省博物馆与网络
作者/编辑:Mark仔
相关链接:
通知|2018天津博物馆百年纪念研讨会暨博协区域专委员会年会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